当前位置:极简>其他类型>[历史直播]青史之下,百代共闻> 61.靖难② 白沟河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61.靖难② 白沟河(1 / 10)

【朱棣从宁王那里回来, 李景隆也没能攻破北平城。史书中此段又有神妙故事,说朱棣在这里祈祷nia,如果老天爷愿意帮他就让河水结冰。

夜间果然结冰,追击的陈晖部队从后面追上来, 刚刚还冻着的河冰忽然就碎了, 陈晖和他的兵随之也碎了。

臣子吹捧,您这和光武帝当年一样, 上天助之啊。但作为唯物主义的现代人, 我们抛开那些政治神化看,其实道理也挺简单。

朱棣作为北地藩王,他对这块多熟啊, 根据天气就能判断今夜有没有到结冰的程度。

而正因为他熟知气候,所以很清楚什么厚度的冰适合过多少人, 在安排队伍过河时也能把握好度。

后面的追兵又不知道,前面人过去了他们也呼啦啦全上来,结果当然是噗通, 心情和天气同样寒冷。

跑那么老远打仗的坏处就显现出来了,冷啊, 水土不服,超不适应的。

朱棣这头得了宁王的兵,那头就用起来,以“指挥张玉将中军”为例,分了中军、左军、右军、前军、后军,又以大宁归附之众分隶各军。

己方队伍的整编与协同都完成了, 敌人还冻得瑟瑟发抖,肯定是列阵而进,乘势而上。

以精骑先进, 骑兵主打的就是快速突破和冲击,先声夺人,连破七营,李景隆也动起来,但朱棣队伍整编有序,又“益张奇兵,左右冲击”,自然从两边给敌人狠狠来一口。

是夜,李景隆拔众南遁,“近弃其辎重,获马三万余匹”,爆了很多装备。】

计谋,胆略,对气候和士兵的熟悉,以及对大范围军团的应用。李世民越看眼越亮,对朱棣的五军与北平守军夹击李景隆军队的战术更是赞叹,既周密,又灵活,如此人杰当然能胜!

他怜悯地看了眼天幕上的李景隆,燕王此战实在有条理,先灭哨探陈晖部队,得了先锋骑兵和他们的马,随后攻畏惧寒冷的南方兵七营,趁着两翼军队前来帮助时绕去侧方夹击……

这般才能,早就不需要什么“若天予之”的空话了,时人称赞燕王有光武天命,文人下笔不写几个传奇便觉无法彰显帝王功业,但只有真正在沙场纵横过的人才知,这只是对气候与形式的把控。

在真正的能力面前,所谓鬼神,皆是虚妄。

·

曹国公李文忠正在擦汗。他儿子未来居然要和这么能打的燕王对阵,实在令人不知说什么好。

燕王的形式从没变好,哪怕有手下从各地来投,哪怕从宁王处得了兵,和朝廷军比起来还是不那么够看。

李景隆与之对峙时,身后攻北平的军队更是没有停歇,哪怕前线打胜,身后北平城若破,燕王的谋划依然会破灭。

但他居然真就那么冷静,真就那么信任守城之人。他手下的兵居然也能做到如此冷静,在家眷多被困于北平时,仍相信自己跟随的这个人会带领他们走向胜利,相信他们能够在前方打完这场,及时回援北平。

战争,除了战略和战术,拼的还是人心。朱元璋敲着桌子,在心中深思。

最开始,他看到有人愿意反水相助燕王时,他不觉奇怪;后来看曾经的手下愿意在他举起反叛大旗时举兵来投,他作为天子有怒意,但作为父亲觉得这小子确实有些本事。

如今看到他手下的兵不哗变不拖沓,保持着天幕说的那什么,“高机动性”,每次都直击敌人的薄弱处,将朱棣的指令完成得彻底,他再观察天幕上这个儿子,就只剩一句“理应如此。”

【郑村坝之败后,朱棣攻大同,耗了朝廷军的心力,又不断和大侄子李景隆打嘴仗,写点小信谴责。彼此心知肚明,有些事就要来了,拼的是真刀实枪你死我活,而不是后人故事里的天命。

白沟河之战,整个靖难人数最多,打得最惨烈的一场。如果说之前几场可以用谋划或地势差来达成胜利,这场战斗就是很纯粹的平原上的斗争。

号称百万的六十万朝廷军与撑死了十几万的燕军对阵,朱棣也没慌乱,战前开大会,李景隆“志大而无谋,自专而违众”,郭英是“老迈退缩,愎而自用”,胡观骄纵,吴杰懦弱,管你什么人,嘴一下,提高士气。

战斗之初,朱棣便直面了平安麾下的先锋骑兵,他以自己擅长的少量骑兵诱敌、再从两翼包抄的方式拿下部分人,但后续在瞿能父子的援助下受到重创。敌人以火器埋于地下,明史称其为“一窠蜂”、“揣马丹”,又伤了挺多人马。

朱棣带着殿后的三骑回去,还整迷路了,“上下马,视河流,辨东西,营在上流,遂度河,稍增至七骑。”古人的战场经验可见一斑。

前锋哨兵试探结束,接下来就是干。依然是五路,这次李景隆的战术就很明显,上来就让燕军直接感受镇压,前军的骑兵“以万余骑兵冲其中坚,不动”,承担着大量直面冲脸的军力,于是“马步齐进,人自为战”。】

什么是崽卖爷田不心疼,朱元璋今天算是见识到了。动辄几十万,耗费的全是大明的兵和人。朱允炆这东西要是做成也就罢了,可恨就可恨在如此大动干戈还败了。

败的那是他朱允炆的皇位吗?都是他爷一寸土一寸地辛辛苦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